丹江口市现有各类非公有制企业345家,其中,从业人数100人以上企业14家,2004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8.5亿元,实现利税4.1亿元。非公有制企业快速发展为党的建设提供了新的领域和空间,同时也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课题。近年来,我们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坚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的原则,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深化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为全市非公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一、紧扣立足点,在组建模式上求“活”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壮大,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如何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已成为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而现实的课题。对此,市委高度重视,在全市各级党组织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领导责任制,成立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与协调机构,相继出台了关于在非公有制企业加强党的建设的《工作意见》、《指导员制度》等指导性文件,构建了“各部门联手,区域覆盖,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针对非公企业的特点,我们坚持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组建党组织,确保每一名非公企业党员都能编入一个党的组织。一是单独组建。对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组织形态固定、生产经营稳定、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非公企业单独建立党组织。二是联合组建。对具有一定规模但党员在3 人以下的企业,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建立跨企业联合党支部。三是村企联建。在非公有制企业发达的村,将村党支部按党章规定设置为党总支,企业设党支部,由村党总支负责管理和指导企业的党建工作。四是挂靠组建。对规模小、用工灵活,仅有个别党员的企业,将企业党员挂靠到所在的村(居)委会、社区党组织或行业管理部门党组织进行管理。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目前,全市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36个非公有制企业中,有36个单独建立了党组织,组建率达到100%。
二、抓住关键点,在班子建设上求“强” 我们把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作为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关键性问题,摆上重要位置,进行认真研究,并采取得力措施,有效激发了班子的整体活力。一是选优配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市委根据非公企业中党员队伍的不同情况,采用党员民主推选、上级党组织推举委派和党组织与业主共同推荐等“三推”方式,做好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负责人的选拔培养工作。先后把60多名政治素质硬、党建业务熟、组织能力强,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受上级党组织、企业经营者、党员和职工普遍信赖的党员骨干选拔到党组织书记或党内其他重要岗位上来,增强党的领导能力和贯彻上级党组织精神的能力。市委组织部还着手建立离退休党务干部人才库,从中为非公经济组织推荐党组织书记。二是建立非公企业党建指导员制度。采取向非公企业选派党建指导员、联络员等办法,深入非公企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帮助企业党组织完善党内生活制度和工作制度,进一步转变党组织对民营企业的领导方式和重大问题的决策方式,制定重大问题与董事会沟通协商制度,发展党员征求管理层意见等制度,进一步细化党的民主集中制度、党内分工负责制度等,规范了党组织行为,增强了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抓党建工作的责任心。目前,已向79家非公企业选派了65名党建指导员和联络员。同时,市委把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负责人和私营企业主的培训纳入党员干部培训整体规划,全面提高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的素质,激发了班子整体活力。
三、把握着力点,在壮大力量上求“广” 非公企业党员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是抓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基础。我们立足自身实际,采取“三管齐下”办法,积极拓宽壮大党的力量的渠道。一是从“内”发展。从2002年开始,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实施“双培工程”,即在坚持标准的前提下,把非公有制企业中的业务、技术骨干培养成党员;在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前提下,把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党员培养成业务、技术骨干,把发展重点放在企业中层以上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上,坚持重点培养,重点发展,真正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两年来,依托非公经济组织业余党校,举办各种培训班30期次,培训党务工作者、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200余人次。目前已有120多名非公企业员工、个体从业者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64名业务骨干被列入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培养。在现有党员中,80%的党员成为技术骨干,一线的生产技术骨干中60%是党员。二是从“内”挖掘。针对非公企业员工中存在“隐形”党员、“口袋党员”问题,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在做好政治思想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动员党员职工自觉“亮”出党员身份。同时,通过理顺员工的组织隶属关系,并采取主动上门服务的办法,帮助“口袋党员”及时接转组织关系,使党员职工有“家”可依,切实过好党的组织生活,增强党员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从而规范党的组织生活,保证党员的积极作用有效发挥。三是从“外”荐聘。坚持“输血”与“造血”同步进行,在招聘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时,党组织积极当好企业主的参谋,帮助推荐党员到企业工作,企业主也打出“党员优先聘用”的牌子,在相同条件下优先录用党员。通过这个办法,吸引了广大优秀党员积极向非公企业聚集,非公企业党员的力量不断壮大。目前,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员队伍已发展到616名。他们大都作为生产经营骨干或技术能手活跃在各自的岗位上,用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和带动着周围的人群,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四、找准结合点,在发挥作用上求“实” 近年来,日渐完善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不断扩大的党员队伍既奠定了党在非公有制企业这个全新领域的地位,也使我们找到了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开展党的工作、体现党的先进性的有效途径。一是当好企业快速发展的“战斗员”。各非公企业党组织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建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教育引导党员职工爱岗敬业,为企业发展做贡献;建立“党员责任区”,督促党员争当生产营销骨干,处处为普通职工做表率,既赢得业主尊敬和支持,也为党组织开展活动和发挥作用拓展了空间。二是当好企业健康发展的“监督员”。通过设置党员监督岗和政策法规宣传栏,开展“三个代表”主题教育活动,举办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等,引导业主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和活力。同时,坚持党建带群团组织建设,使工会等企业组织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通过党群携手开展工作,更好地实现党的工作意图,对企业行为进行监督。市装卸联运公司改制为非公企业后,党支部及时督促工会组织在最短时间内,代表员工与新业主签订《劳务用工合同》,使员工的切身经济利益得到较好兑现。三是当好企业稳定发展的“服务员”。非公企业党组织真心实意关心企业职工,针对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针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管理层与劳动者之间的矛盾等问题,党组织及时指派专人,对有思想疙瘩的职工做耐心的教育疏导工作;对企业重大的经营决策,党组织注意做好宣传教育,统一职工思想,把职工的思想统一到管理层经营决策上来,形成集中精力谋发展的一盘棋局面。丹澳公司党支部对职工用工合同的签订、职工收入分配、劳保福利待遇等制度进行逐项审议,对国家明确规定职工应该享受的各种待遇必要时以党组织的名义督促企业经营管理班子依法依制落实。2004年,该企业被十堰市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被省、十堰市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党建工作和企业发展的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