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站简介 | 部分用户 | 党建电教片 | 企管电教片 | 图书图片 | 文章中心 | 欢迎投稿 | 雁过留声 | 联系订购 | 
您现在的位置: 党建资讯网 >> 文章中心 >> 实用资料 >> 党课教案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党对执政能力的认识过程及其深化            【字体:
党对执政能力的认识过程及其深化
作者:李春耕 艾沐    文章来源:党课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0-31

  执政能力关系国家、民族和党的盛衰成败。在新的历史时期,党把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根本性任务提了出来。强调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和科学判断,体现了我们党对当前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准确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了我们党对世界上一些执政党丧失政权教训的深刻反思。党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首先必须对执政能力有一个全面历史的认识。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的一个重要的建党思想。列宁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就指出,共产党执政后如何巩固政权是一场严峻的考试,每个苏共党员必须用人类已创造的全部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在革命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关头,严肃地告诫全党,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全党一定要艰苦奋斗、努力学习。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邓小平提出,要重视和研究党的执政能力问题。1980年1月,他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指出:“不好好研究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坚持不了党的领导,提高不了党的威信。”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和带领中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前后,国内发生了严重的政治风波,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到了重大历史关头。在严峻的挑战和考验面前,党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始终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成功地稳住了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0世纪90年代以后,面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必须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的课题。在党的十六大上,党把加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提到了一个极为突出的地位,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摆到了全党的面前,并强调了领导干部一定要提高“五个方面”的能力:一是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二是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三是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四是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五是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这可以说是我党对执政能力认识发生的质的飞跃。

  十六大以后,理论界对执政能力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无论是研究的对象还是研究的范围,都得到了很大的深化,极大地丰富了执政能力的内容。除了对如何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强化五种基本能力以外,还就如何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如何制定并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何保持党的时代先进性、如何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如何理顺党与公共权力的关系、如何强化党的执政宗旨意识、如何创造法治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第一,如何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党的理论水平,使党的理论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需要。理论水平的提高可以使党洞察各种复杂形势,增强把握社会发展方向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如果党的理论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甚至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党就无法凝聚人心,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要受到严重的损害。

  第二,如何制定并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政党要肩负起富民强国的使命,必须科学制定和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是党执政的首要问题。一方面,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一定要符合科学规律和客观实际,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充分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党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我们要让人民群众从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中,看到自身的根本利益,看到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从而始终赢得他们的拥护和支持,保证我们党永远是一个强大的有力量的党、一个不可战胜的有前途的党。

  第三,如何始终保持党的时代先进性。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是党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基本条件,是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一是指一个政党在思想、理论、纲领等方面所具有的优于其他政党的特质;二是指一个政党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步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党的先进性不是抽象的,判断党的先进性必须有具体的尺度和历史的标准。

  第四,如何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问题,是党执政的根本问题。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就必须深入研究和探讨党的执政使命、执政宗旨的实现形式。长期以来,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我们实行的是党政不分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实践证明,实行这样一种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有很多弊病。因此,党要继续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和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就必须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第五,如何理顺党与公共权力的关系。理顺党与公共权力的关系是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所在。既要保证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又要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其他各方面的职能作用,防止出现“以党代政”、“以言代法”的现象。

  第六,如何强化党的执政宗旨意识。党的执政宗旨是党执政的核心问题。党的执政宗旨主要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坚持党的执政宗旨,既是党永葆先进性和执政资格的根本条件,也是党经受改革开放和长期执政考验的根本保证。执政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

  第七,如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加强以法治为核心的政治文明建设,努力建立和健全能够有效引导党建资讯网和规范经济活动、维护经济秩序、保障国家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的现代法律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

  历史上,我们党在党的建设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问题在于,这些在我们党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年代里行之有效的经验,在今天我们党领导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需要重新认识。有的经验必须继承,并且要大力弘扬;有的则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来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当前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党的自身状况都要求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紧紧围绕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把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要求,以科学执政、长期执政为目标,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五种能力”为重点,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保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进。

  具体的就是要研究和解决四个大的方面的问题。一是不断提高党的理论创新能力,二是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三是不断强化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四是不断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这其中,理论创新能力关键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就是通过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最大程度地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强化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就是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党建资讯网关系。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就是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增强全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必须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执政能力与执政意识的关系。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首先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强化执政意识,增强学习执政本领的自觉性。执政意识是指执掌政权的党及其成员对履行执政职能、巩固执政地位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它是党的执政地位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在党的组织和党员头脑中的反映,是党在执政以后对自身状况、客观条件、历史责任、奋斗目标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一种深层次认识。强化执政意识,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思想观念上的前提。执政意识首先就是要有保证权力始终掌握在我们党手中的观念。到手的权力是否巩固,是否会得而复失,归根结底还是要取决于执政能力的大小。江泽民指出:“我们党是执政的党,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体现。我们必须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

  第二,“五种能力”同整个执政能力的关系。努力提高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是党的十六大向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提出的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任务,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执政党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关键。但执政能力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这“五种能力”只是其核心的部分。因此,在提高这“五种能力”的同时,要兼顾全党的整个执政能力的建设。

  第三,提高执政能力与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关系。提高执政能力实质上就是提高影响国家行政权力的能力。提高执政能力与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是一致的,因此,要提高执政能力就必须在全党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教育,使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我们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为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人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全党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真正做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第一目标,重实际、办实事、说实话、求实效,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

  第四,提高执政能力与依法执政的关系。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在党执掌国家政权方面的具体表现必然是依法执政。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尽快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特别是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更应该如此。所谓依法执政,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党在国家中的执政地位来源于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二是党在国家中的执政方式必须符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三是党在国家中的各种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这就是说,在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但是党的领导必须有法律依据,而绝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提高执政能力,当然包括依法执政能力。全党必须提高依法执政的自觉性,增强法制观念;必须在行政行为中严格执行各项法律法规,避免和杜绝违法施政的行为;必须勇于同各种违法行政行为做斗争,做到违法必究。

  第五,提高执政能力与改善领导体制和机制的关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利于增强党的领导的合法性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党的领导和执政,总是要通过一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体现出来。因此,要随着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创新执政方式。党的执政方式最主要的是协调、整合。所谓协调、整合,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使各个不同部分在保持各自性质特点的前提下,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整体。在协调和整合中,最重要的是利益的协调或整合,就是通过多种方式,使各个部分组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所以,利益的整合与协调是执政党必须履行的职责之一,是政党执政的一项根本性原则。其中的道理不难理解:执政党所掌握的权力是公共权力,属社会各个阶层、群体和个人所共有,承担着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这要求党必须通过协调和整合,解决不同阶级、阶层、集团和群体之间由于利益不同而导致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对于当前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党在执政活动中就是要协调好、整合好党与政权、社会以及方方面面的关系,化解矛盾,减少冲突,从而把全国各族人民、各种积极力量、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凝聚在自己周围,形成合力,建设国家。实践证明,执政党要得到社会多数人的认可,就必须把协调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作为自己的职责。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的学者把执政党称为整合的工具。执政党的整合作用发挥得越好,其地位就越能得到加强和巩固。

文章录入:lthm    责任编辑:lthm 
  • 上一篇文章: 共同富裕:总设计师的设计主题

  • 下一篇文章: 胸怀崇高理想 脚踏实地工作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