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左权县是一个典型的山老区、贫困县,全县辖5镇5乡16万人。共有基层党组织575个,党员11324名。从1997年起,县委、县政府前瞻筹谋、创新思维,大力实施“民营经济兴县”发展战略,一方面下大力气对所属国有(集体)经济进行以“双置换、两集中”为核心的改制改革,另一方面又不失时机地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短短几年,全县非公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到去年底,全县共有非公经济组织5970户,其中非公有制企业达309户,实现总产值10.2亿元,上缴税金7220万元。可以说,非公经济在全县经济中已三分天下有其二。适应这一形势的要求,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加大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力度。目前,已组建各级各类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84个,其中党总支8个,党支部76个,组建率达到了94%,有力地保障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落实“组织、指导、制度”三个到位,积极构建齐抓共管、运转协调、保障有力的非公经济党建工作机制
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给全县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同时也给予了我们不可多得的机遇和挑战。针对我县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起步晚、基础差、规范化水平低的特点,我们坚持从强化组织领导、工作指导和制度建设入手,不断加大推动工作的力度。一是做到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领导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主管部门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工作责任制,为推进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奠定了领导基础。二是做到工作指导到位。为了加强对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指导,我们专设了“非公党建办”,具体负责协调、指导、检查、督促非公党建工作;建立了由组织、宣传、财政、经贸、工商、劳保、工、青、妇及有关党委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通过“一月一通报、一季一例会、半年一督查、年终一考核”的方式指导非公经济党建工作;全面实行了县委常委联系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和联系会议成员单位包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制度,实现了“领导抓、抓领导”和“部门抓、抓部门”的工作格局。三是做到制度建设到位。早在全县企业一次改制之初,即1998年县委便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搞好改制企业党的建设的意见》。近年来,根据形势的发展、工作的需要,又适时制定出台了《关于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暂行规定》,对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规定和要求,进而使之成为全县非公经济组织开展党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加大舆论宣传力度,使全县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政策深入人心、典型辐射四方、成效展示于众,从而有力地推进了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
二、坚持“改建、组建、发展”三位一体,不断扩大党在非公经济领域的工作覆盖面,为非公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开展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起步在于建立组织,重点在于发展党员,抓好了党组织的组建和党员的发展工作,就等于抓住了重点、抓住了关键。几年来,我们始终把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的组织和发展党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明确提出了“到2003年底,凡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生产经营较为稳定、有合适书记人选的非公有制企业都要建立党组织;到2004年,从业人员100名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都建立党组织,50名以上的都要有党员”的目标。据此,结合全县非公经济组织源渊、发展、产业结构和体制模式等特点,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工作:一是抓改建。我县一半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是源于对原国有(集体)企业的先后两次改制而来的,且这些企业绝大多数原来便建有党的组织。对这类企业,我们坚持企业改制和党组织改建同步进行的原则,紧密跟进企业改制的步伐,适时调整、改建企业党组织,并积极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选配党组织班子,完善党组织制度,开展党的各项工作。近几年,我们先后对30多家改制企业的党组织进行了改建,做到了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与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机衔接。二是抓组建。对于新建非公有制企业,我们根据企业规模、产业特点、党员数量等实际,本着“有利于上级党组织管理、有利于企业党组织开展工作、有利于企业党员正常参加组织生活”的原则,分别采取企业单建、区域联建、行业统建、村企合建等方式,灵活设置党组织、不断扩大党的覆盖面。到目前,全县已有39户新建非公企业全部建立了党组织,其中,企业单建的21户,村企合建的15户,区域联建的2户,行业统建的1户。在这些企业党组织的组建过程中,又始终体现了上级重视、业主主动、各方配合等明显特点。如2002年初,县委大张旗鼓地为全县首家私营企业----鑫兴冶炼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党组织举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有力地影响和带动了全县非公企业党组织的组建工作。此后,我们又适时邀请市委组织部等上级组织先后深入3家非公企业举行了类似的挂牌仪式。在此举促动下,全县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主,包括非党业主都纷纷找到上级党组织,主动要求设立党组织。如鑫阳顺建筑左权分公司、神头矿业有限公司等均是业主主动提出要求成立党组织的典范。三是抓发展。非公经济组织党的力量薄弱是制约非公党建工作深入发展的主要原因,就左权而言,非公经济组织中仅有党员1041人,仅占从业人员的5%左右。为此,我们提出并制定了非公经济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管理的具体办法,采取了重点倾斜、指标优先等工作措施,积极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开展发展党员工作。几年来,我们先后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发展党员120多名,使一定数量的生产经营、科技骨干和一线优秀员工吸收到了党内。为做好这一工作,在2001年的“发展党员‘双学’培训班”上,我们还有目的地选择了3名非公企业发展对象做了表态发言,以此鼓励和影响更多的优秀非公企业员工积极向党的组织靠近。与此同时,我们还采取广泛调查摸底、严肃组织关系接转纪律和建立临时党支部等措施,着力解决“隐性党员”问题,有效地加强了非公经济组织的党的建设。
三、推进“载体、方式、机制”三大创新,积极为新形势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发挥作用创造平台
非公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和党员能不能发挥作用,是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生命力所在,而如何发挥作用、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则是其中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实践证明,惯用传统的方式既有悖于与时俱进的精神,又不符合非公经济的生产经营特点和企业组织形式,既不能够为业主所接受,又难以为党员所欢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自觉承担起指导和帮助企业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充分发挥作用这一重大任务。在这方面,我们一以贯之地推进了“三大创新”。首先,积极推进了活动载体的创新。这几年,我们先后在全县非公企业党组织中广泛开展了“党员责任区”“党员技术攻关”“党员提合理化建议”以及“党员定期参加义务劳动”等活动,把党的影响力、凝聚力、战斗力寓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活动之中,有效地引导、服务和促进了企业发展。如水泥有限公司坚持每周五下午党员义务劳动雷打不动,不仅完成了诸如企业环境优化、小改小革等任务,而且受到了业主和员工的好评。同时,该企业党组织还定期举行集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于一体的竞赛活动,有效地激发了企业党员和广大员工“学理论、学业务”的热情,营造了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这些灵活多样的活动,既增强了党员的责任感、荣誉感,同时也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使党的工作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企业主的理解和支持。其次是积极推进工作方式的创新。几年来,我们着重倡导企业党组织从四方面着力。一是服务帮促。我们明确要求企业党组织要紧紧围绕企业发展这个中心,把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为生产任务突击出力、为经营活动牵线搭桥、为业主管理排忧解难作为企业党建工作的切入点,使党建工作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如鑫兴冶炼公司党支部号召党员开展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向企业提交28条建议,使公司电耗明显下降。对此,业主深受启发,主动改变家族化管理模式,聘用老党员王治荣为企业直属煤矿矿长。二是渗透引导。即明确要求企业党组织把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法律法规渗透到企业发展经营的具体工作之中,渗透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活动之中,渗透到服务员工的具体过程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三是延伸手臂。就是要求企业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对群团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在联系员工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更为广阔。目前,全县所有企业均建有群团组织,广大员工自觉接受党组织的领导、教育和监督,成为企业“双文明”建设的主角。四是示范带头。即规定企业党组织要根据企业实际,广泛开展党员主题实践活动,教育党员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勇挑重担,立足岗位做贡献,为其他员工做表率。近年来,我县普遍开展了“企业党员四带头”活动,收效十分明显。如在去年的几起森林大火扑救过程中,我们的主力便是企业员工,而骨干正是企业的共产党员。再次是积极推进管理机制的创新。在这方面,我们做到了三点:一是适应企业特点,建立健全党支部班子选配新机制。我们规定,企业党组织书记应由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强、精通经营管理、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员担任。企业党支部班子成员和经营管理层成员要坚持“交叉任职,双向进入”。在党务干部的配备上,坚持“精干高效、灵活多样”的形式,即可根据企业党员队伍的实际,分别采取“选、挂、派”等多种形式,不拘一格选配党组织班子成员,实现了开展党的工作与运用市场机制相结合。二是适应新体制,建立健全了“党支部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制度”、“总经理向党组织汇报工作制度”。既畅通了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又激发了企业党组织主动听取党员、员工意见和建议的信心,密切了党群关系、党政关系,做到了支部工作和企业经营“双渗透、两促进”。三是适应新形势,建立健全了企业党组织的工作制度。我们在坚持“三会一课”等传统制度的基础上,又新增完善了一系列制度,如党支部成员谈心制度、党政班子生产经营形势分析会制度、党支部定期听取群团工作汇报制度以及旨在促进党员发挥作用的相关制度等,并且坚持把制度的落实同党内争先创优工作结合起来,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组织基础。
以上是我县开展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一些粗浅做法,经验不成熟,差距仍很大。但值得庆幸的是,在抓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诸多有益于今后工作的若干深刻启示:
启示之一: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党的工作,自觉把促进非公有制企业的健康发展,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几年来,我县广大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党建工作,高度自觉地把促进企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做到参与不干预、配合不迁就、监督不滞后、引导不强制。并创造性地把党的工作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文化建设、改革发展等各个方面,使非公有制经济一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并提前两年实现了全县第一个工业经济“倍增计划”。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已深感党组织和党员在促进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希望党员越多越好,党组织作用发挥越来越强。
启示之二:必须抓住密切联系群众这个根本,自觉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各方面合法权益置于突出地位来抓。我县广大企业党组织坚持以创建“五好”党支部、造就新时代“四有”员工队伍和维护各方面合法权益为重点,以企业文化建设和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做好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的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职工群众中的团结凝聚作用。实践证明,我县之所以能够全面、彻底地完成企业改制任务,实现企业体制改革完全意义上的脱胎换骨,可以说党组织是功不可没的,广大党员是改革的功臣。
启示之三:必须加强企业主队伍的教育培训,为抓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能否得到业主的认同和支持,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近年来,我县切实加强对企业主的教育管理和政治引导,不断增强他们的党建意识、诚信意识、法制意识、公德意识,取得了明显成效。早在一次改革刚刚完成之后的2001年春节期间,县委、县政府便不失时机地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在县委党校举办了“企业经营管理者”专题培训班,聘请省内著名专家学者绒和平、刘树信、高博厚等前来授课。之后的两个年度,我们又采取“走出去”的办法,组织众多企业家到省内的侯马,国内台州、厦门,国外的东南亚、韩国、欧洲等地参观学习,不仅使广大企业主队伍的经营理念得到明显更新,而且使他们对企业党建工作的认同感得到进一步增强,做到了更加理解党组织、支持党组织,进而从人力、财力、时间、场地等诸多方面给党建工作开“绿灯”。
启示之四:必须从实际出发,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探索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新路子。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新的重要领域。做好这项工作,涉及不少理论和实践问题,尤其需要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勇气。近年来,我们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探索党建工作的新路子,比如:在组织设置上,既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大组建力度,又强调高标准、严要求,避免“家族化”和“边建边瘫”现象出现;在工作方法上,强调要把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注意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作用,又注意调动群团组织的积极性;在活动方式上,强调从非公有制企业实际出发,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相对集中与小型分散相结合。实践证明,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而创新无止境,只有与时俱进,大胆探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才能不断闯出一条新路来。 |